作為守護兒童健康的“第一道防線”,疫苗接種不僅能夠保護個體健康,更是構筑群體免疫屏障、阻斷傳染病傳播的重要舉措。4月25日是第39個“全國兒童預防接種日”,今年的主題為“打疫苗 防疾病 保健康”。4月22日,記者聯系采訪了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管醫師李思雯,為家長們解析疫苗接種的核心知識與常見誤區。
接種疫苗在保護人體全生命周期健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,兒童出生后應按照免疫程序接種疫苗。李思雯表示,疫苗的本質是將病原微生物(如細菌、病毒等)及其代謝產物,經過人工減毒、滅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生物制品。當疫苗進入人體后,會模擬病原體的特征,刺激免疫系統產生抗體和記憶細胞。這些“免疫哨兵”能迅速識別并清除未來入侵的真實病原體,從而預防疾病發生。
但很多家長發現,在接種過程中,兒童疫苗有的是免費的,有的是自費的,這是為什么?二者在功效上有區別嗎?
對此,李思雯解釋說,大家所說的免費疫苗和自費疫苗,指的是免疫規劃疫苗和非免疫規劃疫苗。免疫規劃疫苗,是指居民應當按照政府規定接種的疫苗,由政府免費向居民提供。劃分依據主要考慮所預防疾病的特征、疫苗生產產能和國家的經濟負擔等,是一種政策上的劃分。在安全性要求上,免疫規劃疫苗和非免疫規劃疫苗沒有區別,所有疫苗在獲得注冊前都需經過前期的動物實驗和臨床研究,確認安全、有效,才能批準上市,上市使用前還要實施嚴格的批簽發制度。
非免疫規劃疫苗按照知情、自愿、自費的原則接種,是對免疫規劃疫苗的補充,可以使受種者獲得更全面的免疫保護,比如疾病發病率較高的水痘、流感疫苗等,在疾病防控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。有條件的群眾,建議根據當地疾病流行情況選擇接種合適的非免疫規劃疫苗。
接種了疫苗是不是就不會得病了?答案當然是否定的。李思雯表示,任何疫苗的保護效果都不能達到100%,但是疫苗預防疾病的效果已得到充分證實,完成接種后即使發病也會極大降低疾病的嚴重程度。不同疫苗的預防效果可分為幾個層次,如預防感染、預防發病、預防重癥和死亡。
需要注意的是,接種疫苗后,由于身體素質差異等特殊原因,少數人接種后未能產生足夠的保護效果,或受種者接種疫苗的時候正好處在該疫苗預防疾病的潛伏期,疫苗還沒來得及發揮作用,以及接種疫苗產生的抗體會隨著時間逐漸衰減,當低于保護水平的時候也會感染發病,但接種疫苗的獲益,遠遠大于感染疾病造成的風險。(記者 王江黎)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