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安打造老年友好型社区新样本-新华网
新华网 > 陕西 > 正文
2025 07/ 14 09:59:50
来源:西安日报

西安打造老年友好型社区新样本

字体:
  

  居民按需自取餐食。

  “家门口走两步就是养老服务站,有啥事喊一声就有人管;家里卫生间装了扶手、地面做了防滑,再也不怕摔跤了;社区活动室天天有节目,唱歌跳舞下棋热闹得很!”说起现在的日子,碑林区文艺路街道环南路社区张大爷说,如今在社区就能舒舒服服养老,老年人的“幸福指数”越来越高。

  张大爷的幸福感,正是西安市推进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的一个缩影。连日来,记者走访碑林区、雁塔区、新城区的多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,探访老年人乐享晚年的生活场景。

  环南路社区:

  老人乐享“七元”幸福餐

  7月9日中午12时许,碑林区文艺路街道环南路社区党员活动室内饭菜飘香,十余位老人围坐在一起享用臊子面,气氛温馨如家。桌上的面条、臊子、花卷和凉拌小菜按需自取,老人们吃得津津有味。

  “每顿7块钱,荤素搭配天天换,比自己做省心,还管饱能添菜!”62岁的杨国正是食堂常客,连连称赞这里饭菜卫生、价格实惠、服务热情。70岁的冯阿姨说:“饭菜都是社区主任带着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做的,特别用心,我们吃着放心。”

  这个深受好评的“七元长者食堂”,采用社区主导、居民共治的模式。“银发志愿队”每日轮值,既降低了运营成本,又能为高龄老人提供免费送餐服务。食堂每周公示营养菜单,依据老年人口味、饮食禁忌和时令特点定制食谱,还定期举办“菜品点评会”听取意见,确保老人吃得满意。

  下午2时许,社区老年文化活动中心歌声嘹亮,社区合唱团正加紧练习大合唱。“退休比上班还忙!家门口活动多,老姐妹聚着开心!”刚唱完一曲的李阿姨笑着说。同一时间,65岁的孙越在日间照料中心专注练习书法。400平方米的空间里,日间照料室、康复室等功能区一应俱全,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、文娱健身等全方位居家养老服务。

  “我希望能够服务好每一位居民,让他们都能欢乐度过每一天。”环南路社区党委书记、居委会主任邓菊梅说,环南路社区60岁以上、80岁以下的老人超过4000人,占社区总人口的25%,在全区社区中老人的数量最多。面对独居空巢老人多的现状,她带领社区创新开设“七元长者食堂”,持续优化助餐服务,让老人吃得放心满意。同时推出“友邻包”邻里守望项目,组织60岁以上志愿者成立“年轻老人”服务队,为空巢、独居、重度残疾、失独老人提供代购、代缴费、陪聊、送餐等服务400余次,让辖区老人真正实现老有所养、老有所依、老有所安。

  西电设社区:

  银发族乐享“花样”晚年生活

  7月10日上午9点半,新城区胡家庙街道西电设社区养老服务站外,十余位老人正跟着视频练习八段锦,一招一式有模有样。“我们每天都来活动,锻炼锻炼身体,一天精神都特别好。”85岁的金盛娣说。

  社区养老服务站对面的活动中心里,一楼大厅的会议桌前围坐着十余位老人,有的读报看刊,有的闲谈交流。“这是我们每天的‘传统活动’,凑在一起啥都聊,国际国内新闻、政治经济动态,个个都是‘思想家’!”66岁的孟叔打趣说。

  二楼舞蹈室里,西电设社区快乐舞蹈队正在练习古典舞《相遇那么美》。队员们平均年龄64岁,她们身姿挺拔、精神矍铄,虽已跳得满身大汗,眼神里却满是对舞蹈的热爱。乒乓球室里,几位老年爱好者正挥拍对垒,在一来一往中强健体魄;小区广场上,老人们或利用健身器材锻炼,或围坐闲谈,一派惬意景象。其间,身着红马甲的社区网格员穿梭在各楼栋间,记录着空巢、独居老人的需求。

  “网格员每天走访空巢、独居老人,重点提醒用火用气安全、查看阳台杂物,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。”西电设社区党委书记、居委会主任郭欣荣说,社区推行“以老助老”模式,组建以退休老党员张景衡等8位“达人”为骨干的“银龄”宣讲团,开展“西迁故事会”“红色故事进校园”等活动,为社区建设注入新的活力。

  西电设社区还打造“ππ爱(无限爱)”志愿品牌,702名在册志愿者平均年龄62岁,开展困难帮扶、政策宣讲等“银龄助能”活动248场次,为特殊群体和老年人办实事800余件。8名有专长的老人在社区心理咨询室、和事佬调解室、公共法律服务室定期坐班,常态化开展心理疏导、矛盾调解、法律援助等服务。

  “社区服务正从‘我们提供什么’转向‘老人需要什么’。”郭欣荣说,社区将依托养老服务站推进居家养老,壮大志愿者队伍,链接更多资源,让服务从“被动等待”变为“主动上门”,精准对接老人需求,真正做到“应老人之所需,解老人之所难”。

  二〇五所社区:

  织密为老服务网打造“友好”家园

  走进雁塔区电子城街道二〇五所社区,“敬老、爱老、孝老”的宣传牌点缀在绿化带间。法治广场上,老人们摇着蒲扇闲话家常;健身广场内,太极拳、柔力球、舞剑的队伍各成风景。

  社区处处可见贴心细节:健身广场和院落空地上设有石凳石椅供老人休憩娱乐;路沿石砖打磨圆润以防磕碰;原本不宽的道路规划了车道并设置指示牌。这些细微之处,尽显人文关怀。在社区办事大厅内,一张民情地图尤为醒目。它清晰标注了每栋楼每个单元内独居空巢老人、残疾人、失能半失能老人及60岁以上老人的分布,精准锁定服务对象。

  “依托这张地图,我们常态化走访,对重点人群包抓负责,掌握老人身体状况,尽力满足生活需求。”二〇五所社区党委书记、居委会主任李文方表示,社区共有居民848户、1600余人,其中60岁以上老人650人,80岁以上高龄老人达232人,老龄化特征显著,“为老服务”是社区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。

  在硬件提升上,社区推进适老化改造:主干道及楼内增设路灯、扶手、无障碍卫生间及通道24处;为15户老人家庭实施居家改造,加装扶手、防滑垫,赠送轮椅;根据需求增设日间照料中心、残疾人康复中心、非遗工作室等功能室;改造社区操场,铺设塑胶1000余平方米,增设休闲椅16个、健身器材6处。

  “社区服务力求覆盖所有老人群体,让他们感受到关怀与便利。”李文方说,社区老年大学开设书画、模特、合唱、葫芦丝、柔力球等课程,每年两期,吸引200余名老人坚持学习,寓教于乐。社区科普大学则提供摄影、健身养生、视频制作等课程,满足老人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。“以前觉得退休是‘熬日子’,现在天天盼上课!”居民王阿姨道出了众多学员的心声。

  “从适老化改造到多元服务供给,我们就是想让每位老人在这里都能住得安心、过得舒心。”李文方说,社区将以老人需求为导向,为居住生活在这里的老年人搭建起“老有所养、老有所依、老有所学、老有所乐”的“友好”家园。

【纠错】 【责任编辑:汪艳 】